
蛋白质与卡路里点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
第一本从帝国粮食供需、殖民及战地饮食角度出发,
全方位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因与后果的历史专书。
莉琪‧科林汉继《帝国的滋味》之后又一重磅著作。
粮食供需影响政治外交、国际关系,成为未来人们如影随行的梦魇。此刻的人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让饥荒再次成为人们的集体记忆?
近几年来,人造肉等未来食物的市场兴起,饥荒的问题时有所闻,甚或因武汉肺炎的影响,导致各国争抢食物。这些都和粮食不足有所关联,加上气候变迁等因素影响,粮食战争一触即发。
只是,粮食不足的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作者将时序更往回推进,早在工业革命之后,农业人口大量移往都市,都市人口遽增,粮食供需问题便已蛰伏,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逐渐突显,不但造成许多人饱受饥饿所苦,甚至有许多人活活饿死,进而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作者梳理这段历史的过程发现,当大英帝国享有大片殖民地资源、美国正值开辟大片疆土、物产丰饶之际,欧洲的德国以及亚洲的日本,正苦于国内粮食缺乏的窘境。于是,英、美两国顺理成章成为典范:德、日两国认为,唯有夺取广大土地,保障国内粮食供应无虞,才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唯一途径。结果,纳粹兴起,紧接着便是对苏联人、犹太人的迫害,而日本,则在亚洲兴起大东亚共荣圈的念头,名为共荣,实为压榨。
在粮食短缺驱动德、日两国向外侵略的同时,以英、美为主的同盟国,在粮食供需上,是否做错了什么,否则,何以在二战结束后,原以为所有问题都解决的当下,却见世界各地尽是挨饿的人、饿到死的人,尤以印度、非洲、中国最为严重?即便在属于英国占领区的人民,「一天也只吃两片抹了薄薄一层人造奶油的土司、一匙稀饭和两颗马铃薯——马铃薯还经常缺货。」作者一一透析造成这个结果的失当政策。
书名为《战争的滋味》,意在人们已尝过战争所带来的各种苦涩滋味,尤其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之下,连想像食物的滋味都太过奢求,弥漫四周的,只有烟硝味和营养不良的人全身所散发的将死之气。而鉴古知今,解决粮食不足问题,争地、抢粮以及战争,显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我们必须为人类、地球的永续而思考,找出更人道,也更有效率的因应之道,避免再让饥荒成为人类的集体记忆。
《滋味的滋味:为食物而战,重整国际秩序的屠杀》(英语原名战争的滋味: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食物之战)是英国历史学者莉琪·科林汉(Lizzie)科林厄姆的最新力作,她以往的研究聚焦于粮食、帝国与殖民的交叉点,代表作《帝国的滋味》已成为食物史领域的经典。这部新书则把视野从帝国的长期粮食政策延伸至战争期间的全球供应链,试图说明“食物”不仅仅是战争中的后勤问题,更是推动政治决策、改写国际秩序的核心因素。
全书以「粮食」为主线,从战前的全球粮食市场、殖民地的产量,到战时各大阵营的粮食调用、配给制度与战场供应,层层剖析粮食如何成为战略资源。 作者指出,战争的爆发并非严重的紧张冲突,粮食本身与争夺在德国的争夺侵略波兰、日军南进乃至东南亚对日本的石油禁运背后,都有深刻的食物安全考量。 正如书中所说,「食物可以引发战争」——这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冲突,而是国家在资源有限的世界里,为确保人口生存延续与军事持续性所展开的博弈。
在叙述结构上,科林汉将宏观的国际政治与贫困的个人经验组成。她引用大量批量档案、军事日志与民间配给卡,读者让严峻前线士兵在寒冷的东线战场上只能靠干粮食维生,或者太平洋岛上的居民因轰炸损失稻田而饥荒的具体关系。这些细节不仅补充作者还特别关注了女性在粮食生产与配给中的角色——在英国与美国,妇女被动员进入工厂与农田,以弥补男性前线的缺口;在,则出现了“粮食动员令”从而农村家庭加班收割,形成了战时社会的双重压力。
书中最具启发性的章节是对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创立的回顾。1945年,奥尔(约翰·R·A·奥尔)当选粮农组织主席,试图以全球粮食治理结构防止未来的大规模饥荒。然而,美国与英国基于自身利益对计划持保留态度,最终导致粮农组织在早期组建上,甚至被批评为“无力”的国际机构。科林汉认为,或许历史揭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矛盾:一方面,各国渴望建立跨国合作平台;另一方面,国家利益仍然主导着资源分配,限制了真正的全球公平。
在分析战后影响时,指出粮食政策的变化直接塑造了冷战的格局。美国透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输送粮食与农业技术,换取政治;苏联忠诚则在东欧实行集体农庄,强化粮食自给自足的通知。这种以粮食作为信贷筹措码的做法,使得「粮食安全」成为冷战期间的隐形战场,远比核武器的威慑更加持久且贴近民众的生活。科林汉提醒读者,当代的供应链、气候变迁与地缘政治冲突,其根源仍可追溯至战时所奠定的粮食政治框架。
就而言,《战争的滋味》是一部兼具学术严谨与叙述张力的作品。它挑战了传统战争史的「军事-政治-土耳其」三大一体模式,将食物纳入史学的核心大象,使我们重新武装战争的本质:战争不仅仅是枪炮与兵力的较量,尤其是资源、尤其是粮食的争夺。书中不断提醒读者,粮食的探究与分配不公会催生社会动荡,首先升级为国际冲突;相反,若能建立公平、透明的全球粮食治理机制,则有可能减少未来的战争风险。
从阅读体验来说,科林汉的文字流畅又充满洞见,她善于将宏观数据与个人故事融合,使得枯燥的经济统计回归鲜活。虽然书中偶有专业术语,但作者在每个关键概念后都提供清晰的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亦能跟上上的幅度。中间稍稍不足的是,部分部分对于亚洲战区的粮食描述情况较为简略,若能加入更多日本、东南亚的地方史料,构成全书的全球概要。
综上所述,《战争的滋味:为食物与战,重整国际秩序的战争》不仅是战争史的新视角,也是当代粮食政策与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它提醒我们,任何时代的和平与安全,都重视对基本生活资源的公平分配。对于历史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全球粮食安全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次备受关注和重点参考的思考历程。如果你希望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战争的根本动因与后期影响,这本书绝对值得细细品读。
如果你对《戰爭的滋味: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这本书感兴趣,可在下面下载这本书的epub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