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套书含史景迁六本经典大作】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改变中国》
《太平天国》
《天安门:中国的知识分子与革命》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一封反清逆书,掀起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
一部旷世奇书,颠倒两代皇帝的臣民子孙
◆雍正何以将造谣逆贼曾静带至宫中坐享荣华,甚至与皇帝联名出书?
◆乾隆为何违逆父命诛杀曾静,甚至禁毁雍正颁行的《大义觉迷录》?
◆一桩曲折离奇的文字狱案,如何卷起满清皇室与臣民间的重重波澜?
恪守史料,布局奇绝,叙事精妙,文笔流畅
以小说笔法书写历史
本书聚焦于雍正王朝著名的文字狱案,史氏从文化认同的角度,透过扎实的史料分析与绝妙的小说笔法,回到历史场景中重审这起离奇案件的始末。
《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恪守史料,布局奇绝,叙事精妙,文笔流畅
史景迁独特历史书写风格滥觞之作
蒙太奇笔法大胆重建康熙内心世界
◆ 「三藩之乱」的动荡如何对康熙的治理思想起到重大影响?
◆ 求知不辍的康熙如何适应汉人政治环境,并吸收西方科学与宗教思想?
◆ 康熙如何意识到肉体的孱弱,进而追求饮食、医学和追忆?
◆ 「九子夺嫡」的连番争斗如何让康熙晚年身心俱疲、深陷绝望?
◆ 康熙的「临终谕旨」如何体现出他的真挚情感和晚年速写?
《康熙》分别从六个不同的领域(游、治、思、寿、阿哥、谕),「戏仿」康熙的语气,揭露他的统治思维、用人原则,乃至于生活态度、嗜好、教养子女与养生之道。透过第一人称叙述,史料中的细节似乎活了起来:举凡他在面对死亡、立储引发的争斗时的执着与淡然,为政兼顾理、义、情,凡事亲力亲为、谨慎求实,展现决断力,又不时反躬自省。这些「原料」,经过史景迁的巧手重新剪裁、拼贴、缝制后,勾勒出一幅立体的人物像。开卷读来,仿佛亲眼观摩这幅画像的绘制过程,而这临场感正源自材料与技法的相辅相成,抛磨出一个事实与想像互不干扰的奇异氛围。
不同于历史小说所创造的场景,可就着历史的骨架空隙自由发挥,《康熙》处理的史料有凭有据,但处理的方式有别于一般学术著述:假康熙之手,一手揣着一只镜子,自我端详,一手拿着一枝看不见丝线所牵引的笔,自我描绘。这只镜子、这条丝线代表什么,牵涉到历史的追求,读者定各有体会。重要的是,康熙的语气与性情的再现,让这位古代君王走下龙椅,褪去厚重的历史感,呈现生活化与人性的一面。
《改变中国》
三百年来,十六位西方顾问,他们如何改变中国?
回顾一六二○年到一九六○年这段历史,可看到西方人以唯我独尊之姿来到中国,深信自己师出有名,急欲『开发』被他们视为落后的民族,这些西方顾问的境遇实可为借镜⋯⋯然而,这些人的故事是警世教训,而非鼓舞人心的宣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人对西方方法论及目标的绝对信心已摇摇欲坠,历经越战的美国人对此亦产生动摇。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国似乎已有自信,西方人到中国,就得按中国人的规矩行事。如果,中西双方都对自己有新的了解的话,至少还有机会不让由来已久的误认再度发生。 ──史景迁
本书写的是在中国的西方顾问。从一六二○年代到一九五○年代这三百多年来,这些人贡献优异技能,供中国人驱策。初则引入天体运行理论,终则让中国人见识到空战战术与原子科学的神乎其技。史景迁从上百位在华工作的洋顾问中挑选十六位代表人物。这十六人各有所长──有天文学家、军人、医生、行政管理专才、翻译家、工程师,还有一位职业革命家。他们的生涯虽横跨三个世纪,但是所积淀的生命历程却有着惊人的延续。他们经历了类似的亢奋和危险,怀抱类似的情怀,承受类似的挫折,在行为中映射出他们的时代,也突显了中国固有的基本价值观。
《太平天国》
一部西方经书如何被引用、误读,最后据为己用?
一场宣教行动如何触动满汉族群问题、华洋民族意识?
信仰如何成为狂热,终于燃烧中国大半江山?
史景迁叙事史学登峰造极之作
魔幻手法钩勒出波澜壮阔史诗
洪秀全在一八五一年到一八六三年间建立的太平天国,造成两千五百万人丧生,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大清国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财力几乎尽耗于此,斲伤大清元气。史景迁并无意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而是想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为逻辑。史景迁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
《天安门:中国的知识分子与革命》
中国百年命运的剧变与沧桑
民国知识分子的希望与悔恨
最会说故事的历史学家——
史景迁扬名立万之作
「西方中国研究的里程碑。」——费正清
「史景迁的著作必须划入《史记》的类别之内,是无可争议的。」——余英时
★《洛杉矶时报》历史书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非文学类好书
★《中国时报》开卷一周好书
★金鼎奖图书类最佳翻译奖
★余英时专文作序.盛赞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故事,一出波澜壮阔的史诗悲喜剧,记录下一八九五到一九八○年间剧烈变动的中国。从十九世纪末一群维新人士意图改造清廷,到保皇与革命两派导致清廷覆亡;从二十世纪初共和政府和军阀割据的对立,到国民党和共产党斗争的大悲剧;从二十世纪中国土沦陷与光复,到中国政府激进的农村与文化改造。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激起巨变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又被巨变的浪潮一一吞没。这是中国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场悲剧,而在演出过程中又随时透露出无奈而自嘲的喜剧意味。
史景迁精选少数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作深入探讨,交织成一幅中国精神面貌的整体图像。其中以康有为、鲁迅、丁玲等主线作为贯穿全书的「经」,秋瑾、沉从文、瞿秋白、徐志摩、闻一多、老舍六人则横插在不同阶段,构成了「纬」。在经纬交错间,还有无数相关人物随时进进出出,包括无可回避的政治领导人孙文、蒋介石、汪精卫、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引领一时风骚的文化领袖邹容、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胡适、梁漱溟、茅盾、林徽音、胡风等;甚至外国访者如罗素、泰戈尔、萧伯纳等也点缀其间。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自绚烂归于平淡 从国史写到家传
张岱的深邃虚幻 史景迁妙笔重塑
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必如烟
史景迁细数张岱心灵点滴
窥探亡国知识分子的内心转折
同时瞥见晚明的精致生活美学
张岱是明代散文大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品茗、制茶、赏月、弹琴、斗鸡、蹴踘、观雪、狩猎、听戏、吟诗、游湖、收藏、鉴赏,样样精通,生活围绕在读书与享乐间,光鲜快意。清兵入关后,年过五十的张岱遭逢人生重大转折,位于杭州的别墅、绍兴的家园、丰富的书画古玩收藏,悉数毁于战火。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明史《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都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间,隐隐浮现。如何透过回忆与书写,扎实一个捉不回的梦?史景迁说:「他生于、长于龙山山麓,中年归返龙山,只为将心中了然之事理个清楚。……他理解到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必如烟,于是他决心尽其所能一点一滴挽回对明朝的回忆。」
史景遷經典六書(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