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避型」屬於不安全的依戀形式,來自父母的忽視、過度保護與過度掌控
人生沒有目標,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與人相處總是放不開,覺得獨處比較輕鬆?
對他人的情感毫不在意,只在乎自己的興趣?
無法建立關係,人際交往總是不長久?
遲遲不想工作結婚,談起責任彷彿有拖延症?
「逃避的確有用,逃遠了也別怕回不來」
《依戀障礙》系列再出發,解析「是哪些陰影讓我們想逃避」,以及「有效脫離逃避的勇氣」
依戀(attachment)也譯作依附,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締結關係的能力。近年社會晚婚、少子化、關係疏離等現象則可歸因於「逃避型」依戀形式人口的增加。而「逃避型」的養成,則往往來自父母過度保護、過度掌控或忽視。
各種人格類型都可能帶有「逃避型」特質,分別展現以下行為傾向:
‧逃避性人格類型——強烈害怕被討厭
‧依賴性人格類型——擅長察言觀色,不敢拒絕別人
‧強迫性人格類型——認真努力、責任感過重
‧自戀性人格類型——只愛自己,唯我獨尊
‧反社會性人格類型——總是冷酷地壓榨他人
‧類分裂性人格類型——與人相處不快樂,寧願獨處
‧妄想性人格類型——連親近的人都不相信
‧邊緣性人格類型——遊走於極端之間,討厭自己
托爾金、J.K.羅琳、宮崎駿、榮格都曾陷入逃避狀態,他們是如何轉化逃避為力量的?岡田尊司透過三十個真實案例,挖掘陷入逃避的心理機制,並提供走出逃避的具體方法。
书摘部分:
逃避型依戀與養育因素
如在第一章中所提及,逃避型依戀形式中有多種不同人格並存,種類廣泛。即使如此,還是擁有難以與人交心、不容易建立信賴關係、即使建立了也難以長久維持等共通點。此外,也有打從一開始就避免與人建立上述關係的傾向。
這種傾向當然很可能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婚姻、育兒等帶來嚴重的影響,而我們也必須正視,現在具有這種逃避型依戀形式的人正不斷增加。
愈是朝個人主義發展的近代社會,逃避型人口所占的比例愈高。從對原始部落或開發中國家的研究即可發現,在進入近代化之前的社會,逃避型人口的比例極低,可說幾乎不存在。事實上,在非洲多貢族的調查顯示,逃避型的兒童人數為零。此外,一九八五年在札幌進行的相同調查也沒有發現逃避型兒童。然而,同時期在東京進行的相同調查則確定有百分之十三的兒童為逃避型,比例相當於美國等先進國家。最近以大學生為對象進行的相同調查則顯示逃避型依戀形式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二十七點五(松下、岡林,二〇〇九)。
依戀形式的成立,一部分與遺傳因素有關,除此之外,養育因素和環境因素也有很大的關係。一旦逃避型依戀形式擴大發展,支撐人類生存與物種維持的依戀機制就會產生很大的突變。
本章將探討引起逃避型增加的環境因素,並特別針對養育因素進行思考。
⊙遭到忽視與逃避
長久以來,嬰幼兒時期遭到父母忽視,一直被視為造成逃避型依戀形式的主因。當孩子向父母尋求照顧與關心,卻遭到忽視或期待落空,如此不斷反覆時,孩子會開始放棄期待,藉以避免傷害。
與其說這是心理學上的發展過程,不如說是生物學上的「適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逐漸刪除得不到報酬的行為。比方說,當孩子發現哭鬧或撒嬌無法換來父母任何反應時,漸漸地就不會再做出同樣的行為。一切動機與行為,只有在得到正面反應,換句話說也就是能夠得到報酬時才會獲得強化,並持續下去。
在形成依戀的時期,若孩子無法獲得父母充分的反應,就很容易養成逃避型人格,這一點已經在各種研究中得到實證。反過來說,一如前面提到的范登貝姆(Dymph Van den Boom)等人研究,此一時期若父母增加對孩子的回應,則可以防止逃避型人格的形成。
⊙缺乏同理回應
想培養安定的依戀,首先必須塑造能讓孩子感到安全與安心的環境,也就是養育者的回應與同理心。所謂的回應指的是互動反應,在孩子提出需求時能夠獲得回應;所謂的同理心,則是站在對方立場理解對方心情。同理心會體現在回應的方式上,因此說到底,這兩種要素會一起以「同理回應」的方式呈現。
當孩子對父母有所求時,父母立刻察覺孩子的心情並迅速給予回應。這是非常重要的事。若孩子有所求而未能得到回應,或是被強迫接受不符期待的回應時,都算是失敗的「同理回應」。
對孩子而言,具有同理心的回應宛如一面映照出自己情感與意圖的鏡子。這麼做能透過以下三點幫助孩子發展:
第一、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心情被理解時,就會獲得安心與滿足的感覺,將「他人」認知為良好的存在。在培養基本的信賴感時,「同理回應」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第二、藉由同理回應這面鏡子映出自己的情感與意圖後,孩子就能逐漸養成「理解自我情緒」的能力。孩子原本無法釐清自己的情緒與欲求所為何來,不明白自己感受到的是什麼,需求的又是什麼。然而,當父母正確解讀孩子的情緒,除了言語之外,也以笑容或困擾等不同表情回應。如此一來,孩子就能逐漸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緒或行為代表什麼意思。原本籠統或混亂的情感與需求,透過父母的話語而有了名字,並藉此漸漸整理出孩子自己能夠理解的內容。透過這樣的過程,孩子認識到自己產生的情緒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大問題,也就能夠獲得安心感。
接著是第三點,一再重複上述「同理回應」的過程,孩子本身也會逐漸習得同理回應的能力。具有同理心的回應能引起親子之間表情及情緒的互動和共鳴,是培養「理解彼此心情」的出發點,進一步建立能夠相互體諒的關係。若是與父母相處時能體會到與他人共感的樂趣,孩子自然會尋求與他人互動分享的體驗。如此一來便能培養出孩子的協調性和同理心,逐漸能對他人付出同理回應。
另一方面,在缺乏同理回應中成長的孩子,不只對他人難以抱有基本信賴,也很難養成付出同理回應的能力。此外,他們甚至難以理解自己的感受與需求。這種特性,正是常在逃避型身上看到的特性。
孩提時代是否得到豐富的同理回應,對人格形成及適應現實的能力有很大的影響。雖是如此重要的因素,現實中卻有為數不少的父母無法成功提供同理回應。即使父母自認已經提供「正常的」回應,有時卻可能仍然缺乏同理心。更糟糕的是忽視孩子的需求,沒有任何回應的父母。這類父母往往不給予回應,或是不曾注意到孩子的需求。
⊙父親的影響
逃避型的母親對孩子缺乏關心和反應時,孩子也容易發展成逃避型。這很容易理解,但令人意外的是父親的影響也相當巨大。若父親對孩子毫不關心,或是對孩子的需求缺乏反應時,孩子也會出現逃避型的傾向。
N的父親是教師,擅長教學的他,同時也熱心擔任社團指導老師,教師生涯頗受好評。然而,他在家時,對N總是不聞不問,把教養工作完全交給N的母親。除此之外,N的父親在家沉默寡言,很少主動開口說話。心情好的時候雖然也會主動開口,卻從不N詢問或回答N任何話題。就算孩子想跟父親多說些話,父親也會立刻離開。N從小就難以理解父親這種反應,總是疑惑父親為何無法回應自己的心情。
乍看之下,N的父親社交性強,在家庭外的表現相當活躍。然而事實上,他沒有一個真正稱得上朋友的友人。現在N回想起來,父親也和自己一樣不擅長處理親密關係,逃避與他人過於親近。這麼一想,N終於能夠理解,為什麼每次想跟父親說話時,他總是露出為難的表情,立刻走回自己房間。
對嬰兒而言,母親像是自己的一部分,父親則可說是人生中第一次遇見的「他者」。父親的回應是否具備充分同理心、孩子與父親是否能建立安定的依戀,對孩子日後與他人的關係將產生很大的影響。佛洛伊德稱此為「戀母情結」,對父親的競爭心理與恐懼心理,只要在建立穩定依戀後,就能順利克服。相反地,與父親關係淡薄或被父親的存在所壓抑的人,成長後也容易把和父親相處時的不順利與恐懼感投射到他人身上,持續對人生造成影響。
⊙以艾力‧賀佛爾為例
以「碼頭勞動哲學家」聞名的社會心理學家艾力‧賀佛爾(Eric Hoffer),其四處流浪的人生與異於常人的特殊經歷也廣為人知。就某種意義來說,他的人生比他的哲學思想更為領先時代。他的人生正可說是一連串逃避與克服的過程。
他的一生彷彿不斷拒絕什麼似的,持續逃避各種機會與邂逅。放棄穩定的人際關係與居有定所的生活,抗拒任何形式的束縛。一旦與他人之間開始產生親密關係,他會立刻放棄已經安定下來的生活,走得不見人影。
起初,他配合季節輾轉於各地柳橙農園工作,後來終於在舊金山定居,成為一個碼頭搬運工。第一部作品出版時艾力‧賀佛爾已經四十九歲,究竟他在逃避什麼,為何非得如此逃避不可呢?想解開這個謎團,得先從他的身世背景開始著手。
艾力‧賀佛爾七歲時遭到母親過世,不久自己也失明的雙重打擊。起因是五歲時,母親抱著他從樓梯上跌落,從此臥床不起,兩年後不治過世。父親的職業是家具工匠,嗜好讀書與音樂,是個有教養的人,只是雙眼失明的兒子成為他沉重的負擔,為了發洩情緒,他有時甚至會怒罵艾力「白痴」。
從日後的經歷得知,艾力的失明可能來自心理因素。或許失去母親的經驗對他而言過於殘酷,使他悲傷得拒絕看見世界。
艾力失明之後,負責照顧他的是一位名叫瑪莎的德裔女僕。很快地,艾力在瑪莎身上建立了深刻的依戀。
十五歲時,艾力忽然恢復了視力。然而,這件事對他而言也意味著再度從樂園中遭到放逐。艾力對瑪莎的依戀主要並非來自視覺,而是偏向觸覺與嗅覺的感受。恢復視力之後,他反而無法再像從前那樣依賴瑪莎,兩人的關係也漸趨疏遠。
後來瑪莎回到德國,艾力則將注意力轉移到閱讀,藉此尋求內心的慰藉。沒想到這時的他再度受到不幸的打擊,父親過世了。
賀佛爾是個壽命普遍不長的家族,沒有人活過五十歲,艾力的父親也不例外。對艾力來說,父親的死不只是失去至親,更令他確信自己也逃不出早死的家族詛咒。艾力原本無欲無求的性情與對世俗的漠不關心,在父親死後更為強烈。
至親的死是生命中絕對不可逆的永久缺席,會造成與忽略照顧相同的影響。無論母親對艾力付出的愛多麼深厚,一旦過世,就連一根頭髮也無法再給他了。才剛懂事就經歷死亡與別離,人事的虛幻無常會在孩子心頭刻下深刻的傷痕。依戀的培養需要持續不斷地注入親情,與雙親死別則會對依戀的培養造成傷害。幼年時期曾與至親死別的人,往往容易出現逃避型依戀的傾向。下面舉出的種田山頭火,就是典型的例子。
⊙以山頭火為例
俳句詩人種田山頭火無法在一個地方長久停留,總是四處流浪,從這點看來,和艾力‧賀佛爾頗為相似。就依戀形式的角度來看,也屬於典型的逃避型人物。山頭火之所以背負這樣的命運,原因也與艾力‧賀佛爾有共通之處。
賀佛爾年幼時,母親死於不幸的意外事故,山頭火的母親則是在他十歲時自殺身亡。山頭火的弟弟出生後,母親罹患了肺結核,長期在家中偏房過著臥床不起的隔離生活。丈夫不顧病弱的
妻子,鎮日熱衷女色,甚至提議將山頭火的弟弟送給別人當養子。向來勤奮努力的母親陷入自責,認為「都是因為自己沒有盡到做母親的責任」。
母親在宅邸裡投井身亡時,正好是孩子們在外面玩耍的時間。童年時的山頭火親眼目睹被從井裡打撈上來的母親遺體,看到屍體可怕的表情,他害怕得抱住祖母的膝蓋,站不起來。如此悲慘地失去母親,在山頭火心中留下一生無法抹滅的傷痕。
母親過世後,山頭火主要由祖母照顧。然而,這時他已頻繁向學校請假,出現逃避傷害與痛苦的行為傾向。此外,他雖有極高天賦,卻不願意努力,最重要的關鍵時刻總是無法使勁,只得放棄進入帝大就讀,最後進入東京專門學校(現在的早稻田大學),開始醉心於俳句與文學領域。
文學或小說的世界,說起來就像今天社會中的網路或動漫世界,對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容身之處的年輕人而言,是一個最好的避難場所。對逃避型的人來說,更是比現實世界安全又安心的地方。山頭火正是在俳句世界裡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發現了自己的存在價值。
失去依戀對象,除了帶來極大的傷痛外,為了從喪失對象的痛苦中逃離,孩子心中會產生一個「去依戀」的過程。試圖藉由去除依戀本身,達到逃避痛苦的目的。反覆的「去依戀」過程,會加強逃避型依戀的程度。養育者或照顧者不斷更換的狀況也會促進逃避性人格類型的產生。舉例來說,已知搬家和轉學都會對孩童的依戀形式產生負面影響。若是童年時父母經常調職,不斷搬家,也會增強孩童的逃避性。
……
如果你对《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一书感兴趣,可以在下面下载epub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