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王之夢:東南亞的故事

群王之夢:東南亞的故事
群王之夢:東南亞的故事

多元文化交織出
古老王國的輝煌記憶
與新興國家的蓬勃生機。
殖民霸權的強勢獨裁,
對撞東南亞的兼容並蓄多樣性。

五萬年人類歷程,世界的交叉路口,多彩多姿的故事

世上最古老的洞穴具象畫,出現在印尼的蘇拉威西島。四萬五千年前繪製的手印和動物,證實很久以前的人類已經擁有創意。半島、群島與水路航道上,各方王國興衰更迭,一代接一代的群王之夢推動著歷史輪轉。本書敘述東南亞的人們在過去幾萬年來如何創造他們的多樣性社會與文化。

幾千年來,東南亞一直是全球交流的重要交叉口。其他地區的權力多半由中央掌控,東南亞的歷史卻是貿易、觀念與社會關係的複雜網絡。東南亞人運用來自世界各地的影響,創造並改造他們的文化價值。

本書作者整理人類學、考古學、歷史與其他學科的最新文獻,突顯貫穿歷史的廣泛主題,包括東南亞眾多古國的盛與衰、各種不同宗教的流傳與在地化、性別方面的寬容與彈性、塑造現代身分的過程、主權的爭奪,以及在後殖民世界建立現代國家。這是一本容易親近的歷史讀本,全覽綜觀東南亞,擺脫過去僅將其視為殖民客體的偏頗角度,展現東南亞人作為主體的豐富性與活力,能帶給學者、學生和剛接觸東南亞歷史的人一段趣味盎然的閱讀體驗。

透過本書能了解到:
⊙ 東南亞早期人類從採獵生活轉型成農耕定居的過程,關連到南島語系族群遷徙與台灣在其中的意義。
⊙ 吳哥、蒲甘、室利佛逝、滿者伯夷等古代強大王國如何興起與衰落,又具有怎樣的文化特徵。
⊙ 婆羅門教、上座部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儒家思想在東南亞如何流傳,又如何被當地人民接受。
⊙ 梵文文化圈如何在東南亞形成,梵文對於東南亞的政治產生什麼影響。
⊙ 東南亞的母系社會習俗,在歷史上對於性別的寬容,以及跨性別行為呈現出的文化樣貌。
⊙ 如何理解東南亞眾多的族群和語言群體,他們彼此之間有過什麼重要的互動交流,發展出怎樣的關係。
⊙ 東南亞各國如何在殖民強權的壓力下展現韌性與策略,並形成今日的國家版圖。
⊙ 東南亞二十世紀之後的教育、文化、經濟情況,以及東協(ASEAN)的創立與理念。
(本書包含20幅地圖+35張照片)

书摘部分:


世界樞紐

東南亞是個繁忙的貿易區。在新加坡,港務局管理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貨櫃轉口港。在泰寮邊境的崇梅(Chong Mek),來自中國最南端省分雲南的行商銷售仿製勞力士手錶。在緬甸茵萊湖(Lake Inle)的高腳屋裡,婦人編織著絲綢,準備賣給觀光客或出口。印尼和越南的工廠大量生產昂貴的耐吉運動鞋,銷往歐洲和北美。一艘渡輪從新加坡南側的民丹島(Bintan Island)駛向河川上游蘇門答臘的北干巴魯(Pekan Baru),船上的婦人擺出一袋袋洋葱、大蒜和其他蔬菜,臨時市集就這麼形成。從新加坡烏節路(Orchard Road)、菲律賓馬卡蒂市(Makati)和吉隆坡城市中心時髦華麗的購物中心,到河川上游農村四處都有的小雜貨店,交易行為在整個東南亞隨處可見。

不管是跟本地其他大家族或他鄉異地的外邦人,商業買賣和以物易物一直都是人類的特徵。生產物品供應自己,也藉此跟其他人建立關係,這種能力是人類社會的核心。商業買賣和以物易物是人類生存既關鍵且複雜的一環,過去幾千年來,這點在東南亞體現得最明顯。本章討論東南亞產業與商業的早期發展,特別是西元前五百年到西元五百年這一千年之間,也就是東南亞的「鐵器時代」。泛歐亞貿易體系就是在這段時間出現,連接起地中海與遠東。打從一開始,東南亞就是這個世界貿易體系的關鍵交會點,至今依然如此。

歐洲人總是以為,這個貿易體系是在他們加入之後才成形,尤其是來自不列顛群島等歐洲西北角偏遠地帶的歐洲人。他們到達美洲後,啟動了後世所謂的「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也就是舊世界與新世界之間人群與物品的交流,尤其是植物。1這些事件雖然重要(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回來討論),卻只是擴大大約兩千年前首度出現的長程貿易模式。自從這個世界體系出現,東南亞就是它最重要的動脈之一,至今未曾改變。

東南亞在西元前五百年到西元五百年成為世界貿易重要核心,這段期間同樣也是東南亞歷史的關鍵時期。東南亞在這一千年內奠定基礎,以因應越來越複雜的社會結構、政治階級、農業密集化和以貿易為主的經濟體。交易的商品除了在科帕農底和東南亞其他地點製造的陶器之外,金工產業也開始出現。更密集的農耕帶來餘糧,其他非農耕專業得以發展,日後將成為貿易與商業樞紐的早期都市中心也因此建立。

從石器到青銅到鐵器

在西元前一千一百年到西元前一千年之間,半島東南亞的農耕聚落在發展、採納並改造農耕技術兩千年之後,又吸收了另一種新技術:青銅器製作。青銅器取代石器的過程,並不像農耕取代採獵的變化那麼劇烈。很多方面來說,一般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青銅被鑄造成斧頭、魚鉤、手鐲和箭鏃,取代石材、貝殼或骨骼等原料。青銅金工衍生出採礦與銅錫礦石(青銅原料)冶煉等新產業,這些新產業又帶動一系列專業技術,跟製陶、捕魚等技術並存。青銅鑄造的一般知識顯然是從西邊的中亞地區傳播出來,經由黃河周遭的群體,再往南到半島東南亞的農耕聚落。另一套具有共通性的特定鑄造方法從東北邊的香港與廣東發展出來,經由雲南,往南到紅河流域與湄公河,往西南到昭披耶河。

泰國中部的農帕外(Non Pa Wai)聚落是青銅器時代產業發展的範例。從西元前一千一百年起,這個聚落的農耕者開始開採並冶煉銅礦,在接下來的七百年裡越來越投入。他們開採當地的豐富銅礦,使用移動式熔爐生產圓形小銅錠。他們大量生產這種銅餅原料,做為跟外地青銅鑄造中心交易的商品。鄰近的尼肯翰聚落(Nil Kham Haeng)也是類似的冶煉據點,大約在西元前九百年左右開始生產各種青銅器具,而且延續了八百多年。在這幾百年時間裡,這裡的銅礦與青銅工人製造出越來越成熟的合金與加工品。

群王之夢
群王之夢

另一個銅礦開採與青銅鑄造的重要遺址是普隆(Phu Lon),位在呵叻高原東北邊緣的湄公河旁。從西元前一千年到西元後幾百年,來自湄公河上下游的季節性工人在這裡開採銅礦,以便發展他們的青銅冶煉工業。農帕外和尼肯翰周遭的礦區與產業顯示,這兩個地方是固定聚落。但從普隆礦區遺留的陶器和其他加工品則不難看出,礦工是從其他地方過來短期停留,而後帶著他們取得的銅回到湄公河沿岸或更遠處的居住地。到了西元前六百至四百年之間,青銅鑄造在整個湄公河流域已經十分普遍,南邊到三角洲,北邊最遠到龍坡邦。青銅產業也傳到紅河下游,沿著海岸進入越南中部的內陸地區。在更遠的西邊,學者近期也在緬甸欽敦江(Chindwin)流域重新發現興盛的青銅文化。只是,我們還不太了解這地方的歷史,也不清楚它跟東南亞和東亞其他地區的青銅產業之間是什麼關係。緬甸早期的銅來自雲南,寮國和泰國中部的銅也賣到緬甸。

考古學家將西元前一千一百年到西元前五百年這段時間稱為半島東南亞的「青銅器時代」,也就是採用青銅冶煉技術之後到鐵器出現之前。這段時期的工匠利用青銅鑄造各式各樣的物品,時日一久,青銅商品的種類倍數成長,鑄造技術也漸趨精密成熟。在這段青銅器時代,農業已經穩定下來,人們住在相對獨立的小型社區,以種植稻米為生,同時飼養禽畜,尤其是牛、豬、狗和雞,在此同時也保留打獵、捕魚和採集的傳統。他們的聚居地有木屋和墓園,歷時幾百年,顯示他們的生活比他們的採獵者祖先更安定。根據墳墓裡的骸骨的年齡和體型,他們的健康狀況優於更早期的群體,比如在青銅器時代之前那五百年之間從採獵轉換到農耕的科帕農底聚落。3

從西元前五百年到西元前三百年,半島東南亞開始出現鐵製用品,不久後也散布到菲律賓和印尼群島。4最早的粗製鐵器出現在伊洛瓦底江上游一處遺址,在現今緬甸境內,時間大約是西元前五百年,同一時期的半島東南亞其他遺址也有類似發現。5馬來半島的幾處遺址使用鐵器的時間則晚一點。6以考古學術語來說,歷時大約七個世紀的青銅器時代退場,讓位給鐵器時代。鐵器時代前後共一千年,大約從西元前五百年到西元五百年。在半島東南亞,這代表青銅技術轉型為鑄鐵技術。在整個東南亞群島,青銅器與鐵器鑄造先後來到,伴隨而至的是各種來自遠方的「異域商品」,顯示從東亞到南亞或更遠處的長程貿易已經出現。7

鐵器時代產業密集化

鐵的鍛造與熔煉技術的發展比青銅器晚,是因為煉鐵的熔爐溫度要比煉銅高得多。早期的鐵器硬度未必勝過青銅,但鐵器的優點是原料比青銅所需的銅礦與錫礦更容易取得。在鐵器時代,鐵器並沒有直接取代青銅器,正如青銅器時代的青銅器也沒有完全取代石器。不過,到了鐵器時代巔峰期,東南亞多數地區的石器大多已經被金屬製品取代。8在鐵器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青銅依然是鑄造裝飾性用品、儀典器物和功能性物品的重要金屬。更廣泛來說,鐵器出現的時間,東南亞正好發生產業活動增加、農業密集化與其他帶動轉型的相關變化。

呵叻高原上的蒙河與錫河(Chi River)分水嶺提供最可靠的證據,幫助我們了解聚落擴張、產業發展、工藝專門化與貿易興起的普遍模式。在鐵器時代這個關鍵時期,上述變化也發生在東南亞其他地區,只是程度各自不同。在西元前一千一百年到西元前五百年的青銅器時代裡,呵叻高原的農業群體居住在小型農村聚落裡。青銅器時代的聚落大多位於低地,在靠近主要河流的優質地段,單一聚落人口通常不超過幾百人。各個聚落大致上獨立自主,自給自足,能獨力製造衣物與陶器等日常用品。不同村落和地區有不同的風格。商業買賣和以物易物串連起不同村落,也連接更廣大的世界。不過交易的物品多半侷限在日用品,比如銅、錫和石器,以及貝殼等珍貴物品。即使深入內陸,也能看到貝殼的蹤跡。

到了西元前五百年到西元前三百年之間,蒙河與錫河流域的自治村落的生活方式、聚落形態和社會制度發生重大變化。農耕聚落不只使用鐵器,也飼養水牛,採用越來越成熟且密集的犁耕水稻栽植。農耕的改進帶來更多餘糧,也能應付人口的增長。農耕者有更多時間從事其他產業活動,或乾脆專職投入非農耕行業。

鐵器時代的金屬工匠建立更長久的青銅鑄造作坊,發展他們的青銅鑄造技巧,增加產品種類,也開始使用含錫量更高的青銅,讓成品呈現明亮的金黃色光澤。他們用鐵替代青銅來製造斧頭和矛,意味著技術與技法進一步多樣化。如同青銅器時代的專業採礦聚落,鐵器時代的蒙河流域也出現更多大規模、出口導向的製鹽聚落。

在這段期間,部分聚落規模擴大,比青銅器時代的聚落大好幾倍,人口數多達一兩千人。這些大型聚落會在村莊周遭修築壕溝,定時維護。這些壕溝的用途可能是調節洪水、捕魚、防衛、提供穩定水源,或上述多種功能的結合。要讓龐大人口在同一個定點生存幾個世代,穩定的淡水水源和洪水的調節都是重要條件。壕溝裡的魚也能讓村民的餐桌更豐盛。9

隨著人口沿著河流或向山區擴散,蒙河與錫河流域的低地村落不但規模擴大,也發展出衛星村莊。有史以來第一次,大小聚落之間的等級出現了,而且存續幾千年至今,反映在現今都會中心與鄉間農村之間的關係上。這些早期的衛星村莊可能為下游配備壕溝的較大村落供應木材和其他日用品,促進青銅器鑄造、鐵礦冶煉與製鹽等產業。

新生的都會中心也將小型聚落納入更廣大、逐漸成形的長程經濟結構。某些商品變得稀有,或改變形式,比如陶土小雕像。這可能是由於信仰的改變,也可能只是新的裝飾風格。西元前三百年後不久,流通已久的貝殼不再熱門,取而代之的是貴重的金屬、寶石以及半寶石和玻璃製作的珠子。

……

如果你对《群王之夢:東南亞的故事》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在下面下载这本书的epub版本:

发表评论